崖州湾是海南三亚的一处独特所在——拔地而起的崭新楼宇装点着曾经的荒滩,科研人员在农田与实验室之间往来穿梭忙碌。
三亚是重要的南繁育种基地,腹地崖州湾举足轻重。2022年4月,习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考察时,对海南省探索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模式、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做法表示肯定,并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来到位于崖州湾科技城的南繁硅谷,触摸一粒种子引发的时代发展脉动,探寻种业科技自立自强背后的硬核支撑。
种子被称作“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1970年,袁隆平科研团队在崖州湾发现了“野败”,打开了杂交水稻的突破口,南繁育种事业自此一路高歌猛进。
为建好南繁硅谷,三亚市加快集聚核心科研力量,构建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汇聚中国农业科学院等25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种集团”)等种业龙头,形成由“国字号科研院所+双一流高校+本省科研机构”组成的多层次、互补型创新组织体系。2019年以来,南繁硅谷入驻院校与在琼企业和事业单位联合培养“海南专项”研究生401名,建设47个“科技小院”,组建27个“博士村长”团队及4个“院士村长”团队。
以土地为代表的基础要素保障,是三亚市发力育种事业的另一着力点。“育种的特殊性在于,它既需要在实验室做技术攻关,也需要在田间进行实验。”中种集团总经理助理、南繁硅谷运营管理中心总经理张晓强介绍。为此,三亚市划定10万亩保护区、1.5万亩核心区,完成耕地登记造册,严格落实用途保护,为南繁发展提供高质量储备用地;建成全国第一个生物育种专区,面积达5040亩;累计建成南繁基地高标准农田11.52万亩,基本实现南繁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支持鼓励南繁单位开展智慧南繁基地改造升级,引领南繁基地从粗放种植向智慧管理跨越式发展,打造国际一流智慧育种示范基地。
南繁育种基地一直在啃最难啃的“骨头”,耐盐碱水稻研究就是其中之一。“这一领域的研究虽已有80多年历史,但一直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来永才介绍。我国有各类盐碱地5.26亿亩,其中具备水稻种植潜力的近1亿亩,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后备耕地资源。
采访中,专注于耐盐碱水稻研究的来永才用亲身经历为海南省市区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及配套服务“点赞”。据介绍,其所在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与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组织,总部设在崖州湾科技城。建设运营以来,该中心得到了湖南、海南两省以及其他共建省份、共建单位多方面帮助,多个创新机制协同发力、攻坚克难。
在三亚市范围内,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形成“企业出题、院校出智、成果共享、利益反馈”的运行模式,通过“揭榜挂帅”项目,部署实施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初步实现南繁育种由分散科研向集群协同转变。截至2024年末,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各种业科研单位承担国家级、省级及园区南繁科研项目累计627项,科研经费总额12.9亿元。推动实施海南省种业实验室与中种集团联合“揭榜挂帅”项目,建立以企业为主导,整合院校、企业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品种创制—产业化开发”于一体的创新资源,创建集思广益、机会均等、能力优先、结果导向、成果兑现的开放创新模式。
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也让南繁育种得以链接全球资源。围绕种质资源进出境环节,三亚市海关、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持续健全联合行政审批和检验检疫机制,实现常态化境外引种,探索形成一批审批、检疫、监管等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制度集成创新成果。“海关推出的相关举措让我们在出口检疫、出口申请等环节能够加快流程。”张晓强表示。
此外,三亚市实施农、林、海关部门隔离苗圃考核互认制度创新,推动隔离检疫场所共建共用。依托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建设“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可持续粮食创新中心”,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共建国际水稻研究所三亚育种中心(CAAS-IRRI),同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国际水稻所及来自24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共同成立全球野生稻保护联盟。
虽然崖州湾具有常年23至24摄氏度的温度优势,能显著缩短育种周期,但这里的农业特别是育种和作物筛选依然是一个“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领域,需要长期性投入,对资金的渴求尤为突出。
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聚焦南繁种业融资痛点难点,优化信贷支持政策与窗口指导机制,建立政银企需求对接长效机制。2025年3月,《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科技金融服务示范园区建设方案》正式印发,从培育科技金融新业态、加大科技公司信贷投放、创新多元化融资方式等维度细化12项支持举措,为金融支持科技城高新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引。
针对科技种企“轻资产、高研发投入”特点,辖区中国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等机构聚焦质押品创新,面向拥有丰富专利但尚未量产的科技种企,创新推出“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融资贷款”,实现“知产”向“资产”的转化突破。2024年7月,首笔“园区担保贷”在崖州湾科技城落地,“政府引导+担保增信+银行放贷”的中小企业融资新模式自此进入实战阶段。6家银行机构在科技城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构建“一站式”金融服务生态圈,加强完善园区金融业态。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累计发放“园区担保贷”8000余万元,有效缓解种企研发问题;三亚南繁育种相关产业贷款余额达30.18亿元,同比增长1.37%。
出实验室、进田间、流向市场、走上餐桌,从南繁的一粒种子到口中的一日三餐,种子小小身躯里的“中国芯”正迸发引势聚能的磅礴之力。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我国新育成农作物品种中,超70%经过南繁选育。南繁基地孕育了众多关键农作物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